抑郁是爱的瑕疵|可以不快乐,但别成为自我攻击的武器


时间:2021-12-04  文章作者:  审核:复兴书院   浏览:17

  这几年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疫情加速了很多事情的发展,也让人们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最近出台的新政策,就对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但我们到底是要减少抑郁症,还是减少“焦虑、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而有时我们总是emo,是因为可以不快乐,还是错将TA变成自我鞭笞的激励工具?
抑郁症是病,想开没有用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不是到外面散散心、想开一点就能解决的,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  同时,和成人抑郁症患者不同,青少年与社会连接微弱,难以有效求助,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痛苦隐没在学校和家庭的方寸之地,无声地蔓延。  李强:  很多时候来访者自己心里也没数,自己这个状态到底是因为我不够努力,我比较懒,还是我自己不好,不够坚强。  但无论如何,他们内心当中一定有一个很坚定的声音,就是他并不想这样。  可是,有时候当外界的一些声音,包括自我的一种怀疑,这两种声音的一种交织,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难。  甚至他们有时候容易非常不喜欢自己,甚至会通过一些否定、打压来激励自己,可是这种方式并不能带来特别有益的帮助。  我记得有一年我跟我的老师在精神科实习。有一个小伙子,我印象里他正在上大学,当他手里拿着诊断的证明的时候,他说:“大夫,你知道吗?我现在如释重负。我感觉我真的得病了。”
虽然这个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儿,但是似乎他的病得到了承认。他感觉自己不用偷偷摸摸的、躲躲藏藏的,不好意思跟别人讲。因为现在他这个状况是得到医学证实的。 我特别感慨,这个事情这个画面让我印象很深刻。
为什么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得病了,反而是一件好事儿,我会想象他周围的人会不会对他的这个情况,总是有一种不够理解的状态。

保持微笑,是种自我保护

  所有的努力,在短时间(以年计),没有回响,患者父母的焦灼和用力过猛,又会反过来伤害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庭在这种循环里搏斗,消磨,最终,父母和孩子一起坠入无能为力的状态。也出现过孩子生病,不久后家长也生病的情况。   李强:  抑郁,一个个体,他自己内心有一个自己恢复的节奏。而这个节奏并不是别人能决定的,甚至说这个节奏并不是他自己的主观意识能决定的。  这个节奏就在那儿,当你一定要去强行打破这样的节奏的时候,就会带来二次伤害。  来访者的家人,当他们知道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地积极,态度特别的高涨,他们特别愿意看到他们的孩子蒸蒸日上,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变化。  我也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有的孩子,会伪装给自己的父母看,其实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他害怕父母对他失望,有时候也会感觉到很愧疚。  觉得自己好像父母花了很多时间精力,花了很多的费用给他们调整,如果他们这个时候还表现得不够好,好像就觉得对不起他们,也觉得自己真的很差,有时候也会觉得对不起给他做咨询的心理老师。  赵今朝Clare:  咱们平常经常会讨论这么一个说法:微笑的抑郁症。但其实这个说法,一定程度上在病理学上它不存在。  因为我们去看诊断标准的话,抑郁真的下这个诊断,他们有九条标准,你至少符合五条,然后关键的是前两条,你必须要符合:  第一个就是心境低落,它不一定是抑郁,因为有的时候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反而表现为暴躁易怒,而不是那种特别难过的这样一个状态;那第二条就是,对日常活动,对喜欢的事情,本来感兴趣的不再感兴趣。
其实微笑抑郁症,我们想一想,它本身是不符合这个门槛,可是她为什么又客观的存在。
可能一定程度,就像刚才李老师说的,我们装出微笑的样子,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这些二次伤害。 当周围人以他们急迫的心情,反而造成了我们的一个压力,说我们必须得马上跟他们倾诉或马上变好。  当我们面对这样额外的压力,不得不伪装出一个我好了,我微笑了, 我不这么抑郁的一个状态。  
可以不快乐or自我打压

  有的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们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他们只是以“乐观”的这层面具来掩饰着自己。  大部分人觉得,向人表达自己的软弱是羞耻的。只有“让人快乐”,别人才会喜欢自己,而“抑郁”的自己,是不好的,不能被大家接受和喜爱的。  拯救不快乐大可不必,但也要警惕用“自我打压”等带着羞耻感和负罪感的方式,来激励自己上进和成长。  赵今朝Clare:  我们能不能允许大家不开心?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急迫着拯救人家不开心,那个状态确实痛苦,大家确实也希望开开心心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偶尔自己就不开心?  就某一阵儿,我就愿意停在那儿一会儿,有我自己的节奏,而不是我一旦不开心了你就非得把我揪过来,说不行,你一定要马上开心起来,这好像也很累,因为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  李强:   和负面情绪相关的,也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有时候好多特别努力上进的人,他们会习惯于用比如说打压自己,给自己很差的评判,给自己特别可怕的一种督促来激励自己。似乎他们会用很多这样所谓的一种负能量,去催着自己去前行。 可是当自己前进的步伐变慢的时候,就像之前激励自己的那样,你看这个都做不好,简直就不配活着的念头,就会出现。  我们似乎有这样一种观念,如果我给自己更多的负能量,我更多的打压自己,激励自己,我就能够变得更好。  可是最后,这些负面的能量会让人很消耗,会让人心里面消耗特别大。  到底什么样的情绪,或者说什么样的情感能够让一个人能够走得更远,能够走得更持久,并且会更少的带来一些伤痛?  是这种我们给自己更多的打压,更多的否定,还是给自己更多的宽容,理解,支持? 赵今朝Clare:  如果每天早上醒来脑子里转的,都是我自己有多么不好,那自然我就会赖床,自然我剩下的时间就变短,那可能就没有精力做很多事情。  自己打压自己,能够让自己动力增强,这个观点真的是太流行了,但是这个观点真的有给你一些好的影响吗?你觉得你所谓的暂时的动力,它真的给你持久的一个效果吗?  你就看看自己实际上做事情的效率、动力和成果,真的给你造成了好影响,还是你以为是好? 
其实,自我表扬,自我肯定,自我接纳,反而是一个这个更能达到你想要达到的学业工作效果的这么一个方式。  对于很多小孩儿来讲,他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得到的一个信息,就是因为我成绩不够好,所以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好所以爸爸妈妈不爱我,老师不喜欢我,同学们也不跟我玩儿,就逐渐逐渐训练出的这样一套认知模式。  一开始只是学习,后来逐渐的泛化到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不接受自己的成绩,也不接受长相,也不接受行为模式等等,对自己全面的一个否定,那就等于抑郁症的这个经典的一个症状之一:自我否定。  
写在最后
  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开心的,偶尔难过也很OK。
  面对黑暗的情绪,不要一个人承受这一切,向外看看。其实周围的人,他们一直都在。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和情绪,情感爱自己,别将TA成为自我攻击的武器。跳出头脑,去拥抱生活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