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70问(1)
发布时间: 2015-10-22 浏览次数: 276 作者: 审核:

1.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避免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命运?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梁柱: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抗击东方头号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如何避免近代历史上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命运,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关键在于要注重发挥我方战争正义性、得道多助的优势,充分利用敌人失道寡助、“少兵临大国”的弱点,真正实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发动持久的全面的人民战争。这是坚持抗战并争取达到最后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对参加抗战的党派,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即实行有利于全民族动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一以贯之、坚持到底,谁就实际上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指导者,它将最终赢得战争,也将赢得人心。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为发动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这个克敌制胜的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和领导力量。  

2.抗战时期中国为什么能从“散沙一盘”凝聚成“磐石一块”?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吕薇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个以弱胜强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固然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促成、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抗战精神的形成与全民抗战的发动。可以说,日本之所以敢于挑衅欺负中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难聚全民之力御敌。但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面对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人民迅速觉醒,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中华儿女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空前提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阶层、各社会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都义无反顾投身到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正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觉醒和增强,将中国由“散沙一盘”凝聚成了“磐石一块”。

3.民族精神对抗战胜利发挥了什么作用?

中国社科院党校副校长夏春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依托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成排山倒海般的磅礴力量。尽管出现过暗流、逆流,但团结抗战、共御外侮始终是主流。正如我们国歌所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所谓“新”,主要是说这是一道精神长城。它是无形的,却坚不可摧、不可逾越。从力量对比上讲,近代以来敌强我弱的态势在抗战时期并无根本性改变,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凝聚力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深刻影响了战局进展。抗战持续时间长达14年,如果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艰苦卓绝的抗战不可能坚持这么久。同一时期,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拥有“牢不可破”的马奇诺防线,却被德国闪电战击溃,仅一个多月就告败亡。而中国虽积弱积贫,但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作后盾,所以能在外援有限的困境下,独力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乃至最终以弱胜强。

4.团结起来对取得抗战胜利意味着什么?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存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危险关头,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一致,彰显了强大的凝聚力。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这样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力量。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在敌强我弱和没有充分外援的条件下,中国人民书写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毛泽东指出,中国“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说,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5.抗日战争的全民性体现在哪里?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抗战期间,中国有4亿多人口,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捐弃前嫌、相继出动,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成抗战同盟。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扬抗战”成为了“民气”。满、蒙、回、维、藏、苗、瑶、黎、壮、朝等少数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近800万海外侨胞中,仅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抗日战争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6.抗日战争的艰苦性有哪些具体表现?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日军在中国使用的战争手段极为凶残,大屠杀、细菌战、化学战、“三光”政策、蹂躏妇女、无差别轰炸等暴行灭绝人性,对中国资源的掠夺肆无忌惮。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战已经坚持了10年,此后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强敌。特别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敌后靠自力更生顽强坚持。中国抗战成为二战中最艰苦卓绝的战争。

7.为何中国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抗日战争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中,中国是战争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这是由战争双方国力、军力对比所决定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已经高度工业化,日本军队装备先进,训练有素,进行的是现代诸军兵种协同作战;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军队基本上是陆军,装备也比较落后。两国、两军对决,日本意在速战速决,中国则体大力虚,必须充分发挥地广人多的优势,通过长期的战争“熬”垮敌人。  

8.如何认识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认识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首先要厘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起点是九一八事变还是七七事变。在学术界,大多数人形成的共识是:“九一八”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是全国性抗战的开端,二者之间即为局部抗战。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具有统一性。14年的抗日战争都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性抗战是局部抗战历史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又具有重大差别。这种差别的突出表现,就是七七事变前后国内阶级矛盾具有实质性变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仍然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七七事变之后,国内阶级矛盾让位给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转变为合作抗日。这个转变非常重要,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真正实现。总之,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是抗日战争两大发展阶段,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全国性抗战,也要充分肯定局部抗战,二者不可偏废。  

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梁柱:第一,以正确的主张发挥了政治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首先发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前提条件;力排“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战争的倡导者、组织者。全国抗战初期,党把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提升到战略地位,并在之后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大限度地发动和组织人民抗日力量。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逐步成为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主战场。第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有力地制止了内战危险和对外妥协倾向,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因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才使得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  

10.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政治方针和军事战略上为夺取抗战胜利指引了方向?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理论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制定实行的广泛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也丰富了世界军事理论与实践。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就科学预见: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抗战的军事战略是“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撰写了指导抗战的军事理论文章《论持久战》,将游击战提升到战略高度,科学预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阐明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迎来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将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军队作战和民兵作战相结合,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迷梦。

  友情链接:
Baidu
map